[電影]阿姆斯壯登陸月球紀錄電影《登月先鋒》觀看心得。First Man


    登陸月球上人類科技史上的一大創舉,只要提到登陸月球,每個人都認識第一位踏上月球的人就是阿姆斯壯。在去年2018年下半年所上映的電影「登月先鋒」(First Man)就是在描述人類踏上月球前的各種考驗與努力的過程。這次剛好趁著連假期間把這部電影看完,感覺非常的感動,將當時美國在太空競賽時期所進行的一連串計畫呈現在螢光幕前。



以下內容有提到部分電影內容,沒看過電影的網友請斟酌。





    這部電影-登月先鋒的故事是改編自詹姆士·R·漢森的傳記「登月先鋒:尼爾·阿姆斯壯的一生」,因此電影的主軸是以阿姆斯壯為中心。不僅描述了尼爾-阿姆斯壯在進行各種登月任務時的貢獻外,也呈現了許多私生活的介紹,呈現一個登月宇航員從心理層面到技術層面的完整面貌。

    故事的背景就是美蘇太空競賽的期間,也就是1960年代末期,當時60年代的航空科技不如現在發達,飛行員的折損率很高,更何況是飛向從來沒有去過的月球。這份宇航員的工作看起來是無比的酷炫又令人興奮,但其實充滿著很多未知的危險性,每一次的飛行任務都可以看到飛行員眷屬心中的不安,內心非常的煎熬。

    在故事的內容也描述到尼爾時常參加同事好友喪禮的段落,並且每一次都造成內心很大的低潮。電影中也描述到宇航員墜機,以及阿波羅1號飛行員在太空艙因為電線走火燃燒的遺憾橋段。在美國人風光登上月球的過程,其實伴隨了許多飛行員的犧牲以及意外,其實光看照著電影的鋪陳就讓人覺得在登月前的每一次飛行計畫都是充滿了不安、焦慮以及壓力,電影中在尼爾的家庭中將這種絕望的情感表現的非常的強烈。

關於人類登月的基礎理論背景


    電影中簡單的透過物理天體運行的角度,說明了太空船飛上太空,如何透過地球引力以及火箭推進器的加速、減速,讓人類可以自由的進出地球軌道與月球軌道,利用星體的引力軌道將登陸火箭發送到月球上,也就是我們在物理課本中所學習到的萬有引力、離心力等理論在航太科學上的實際應用。

    人類登陸月球並不是一個簡單且能夠一蹴可及的事情,除了基礎的物理理論,背後還需要龐大的工程技術開發,像是氣密艙、登月火箭等等,無疑是當時世界上的尖端科技,現在看起來依然覺得相當的夢幻。

    在電影中,登月計畫就像其他工程計畫還是專案一樣,為了達到最終的登陸月球目標,過程中一定會有各種的階段性任務、查核點、實際驗證等等的困難需要克服。因此在阿波羅計畫中並不是一次到位第一次飛就直達月球,而是經過阿波羅1號、2號、3號、....每一次不斷的對各部分進行驗證,直到阿波羅11才第一次將人類送到月球表面。

登入月球


    阿波羅11號是人類第一次搭乘登月小艇登入月球表面的計畫,也是整個阿波羅計畫最重要的一個目標,在電影中呈現著一副萬眾矚目的氣氛,全世界的電視直撥都在期待人類登陸月球表面的一刻。

    這是前所未有的一個時刻,雖然外界都呈現一股興奮的心情,但在尼爾的家中氣氛卻是非常的凝重且嚴肅,因為這個前所未有的創舉背後的風險就是尼爾不一定能夠安全的回到地球,因此在這個時候的家庭氣氛其實是非常緊張的,也許計畫中的一個環節失誤,就會讓尼爾的家庭失去一位男主人。當火箭升空後尼爾的妻子更是無時無刻都守在收音機前,深怕有閃失。在太空人光榮的背後,家人卻是充滿著無限的擔憂。

    在電影的中後段,阿波羅11在脫離地球軌道後,在太空中停止加速的橋段,這時候宇航員明顯有一種汽車急煞身體往前的感覺,讓我覺得非常的有趣。照理來說飛行器在太空中飛行,即使關掉火箭推進器,宇航員應該會與艙體同樣慣性的往前運動,不會像在地面開車一樣有急煞身體往前衝的感覺。看到這個緊急煞車的畫面感覺還真是挺有趣的。
    在整部電影中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任務就是阿波羅11號任務,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踏上月球的紀錄。在這裡降落月球的過程顯得非常的緊張,因為臨時變更降落地點,因此有在月球地表附近持續飛行了好一陣子,直到燃料逼近用罄之際才剛好降落在地表,讓我在螢幕面前也緊張了起來。實際根據記載當時確實是有因為降落時的位置誤差,臨時變更路徑降落在靜海基地的過程,是符合史實的故事。

    在順利的著陸後,就是令人最期盼的月球漫步了,在這裡可以看尼爾•阿姆斯壯歷史留名的一刻,就是當他踏上月球表面是所說的「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電影將歷史的錄音與電影畫面結合,更加具有之神感。

    雖然大家只記得第一個踏上月球表面的人是阿姆斯壯,不過同時與阿姆斯壯一起搭上登月小艇登陸月球的還有巴斯(Buzz),玩具總動員中的角色巴斯光年的名字就是取自這位偉大的宇航員。

回到地球


    與其說要將人類送上月球很困難,更困難的問題應該還是如何將人類安全的降落在月球表面、然後再送回地球表面。就像一架飛機起飛很不容易,但是更加困難的還是要如何將飛機平安降落在陸地上。往往後面的收尾動作會比起頭還要更棘手。

    太空人回到月球的步驟是將登月小艇從月球表面起飛,再與繞行在月球軌道上的指令艙結合,就像是子母機分離後又合體的感覺。月球的質量比地球小很多,因此地吸引力也比較小,所以在這裡升空所用的火箭就明顯比地球起飛時所用的來的小很多,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地球與月球上的的吸引力有著天壤之別。

    可能也是因為月球的引力讓人類有這種自信可以登陸月球又平安返回,在電影中可以看到從地球表面起飛的火箭與月球表面起飛的火箭,在體積上有著天壤之別,因為月球的引力比較小,很容易就能夠飛上月球軌道上。如果換成是體積、質量都大上很多的火星,可能要將能夠在火星表面起飛的火箭運送過去就是一件很艱巨的任務了。



後記


    在尼爾跟巴斯第一次登入月球之前,並沒有任何人類到過月球表面,這個任務真的是存在超級大的危險性,能不能回來,完全是未知數。電影的另有描述,當時因為計畫的開銷過大,因此在美國社會上也是充滿反對的聲浪,不論是政治上的政敵炒作或是財政真的捉襟見肘,要求停止計畫的抗爭也是充斥著媒體與檯面上。要在這種充滿生命風險與心理壓力的情境下飛上外太空真的需要非常大的勇氣,實在非常的不簡單。

    這部電影就像是把美國人的登月神話,透過一種理論務實的呈現方式。將人類登陸月球的過程在阿姆斯壯的傳記電影中呈現出來,將這段辛酸血淚的過程用電影的敘述方式呈現出來。

    電影的結尾就是尼爾的登月飛行完結,在進行隔離的時候與妻子見面的畫面,氣氛實在非常的感人。在尼爾傑出的工作表現與成就的背後,仍然有一個溫暖的家庭與心急等待的妻子。偉大的太空人,並不是一個無敵完美的偉人,而是與我們同樣會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妻小的平凡人。

    事後我到維基百科上尋找關於阿波羅計畫的相關條目,整個阿波羅計畫有多次的載人計畫,而且真正登月紀錄也不只一次。阿波羅11號計畫的登月僅只是其中一次紀錄除此之外還有阿波羅計畫12號、14號、15號、16號、17號等,共有6次成功的將人類送上月球,進行各種的月球探勘,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不夠後期因為整個計畫太過燒錢,後來就被終止了。另一方面我覺得也許是礙於當時的科技,評估認為在繼續探勘月球的花費與努力可能不會得到令人期待的回報,因此才會決定先見好就收。雖然登月計畫停止了,但是這幾十年來我們還是看到世界各國持續在航太科技上的努力以及對於太空研究的成果,每每都是令人讚嘆的尖端科技展現。



    最近聽聞美國可能在2020重返月球的新聞,感覺在不久的將來就可以看到新的成果。網路上有一些說法表示,說60年代當時的登月技術與設備現在都已經不復存在或是已經失傳,美國要登月已經是做不到了。

    但我覺得科技持續日新月異,各種關鍵的技術應該已經隨著時間都更加精進了,比起60年前,現在有更先進的半導體技術、電腦科技、自動化技術等等,相信未來若重啟登月,一定能夠比前當時的阿波羅計畫有更驚人的突破。

留言

Facebook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房屋]裝潢紀錄分享- 基本包冷氣管包梁工程。把冷氣管隱藏得無影無蹤

[心得]天作之合音樂劇「阿堯 Shemenayha」 at 台北表演藝術中心 大劇院

[台北]台北小巨蛋 冰上迪士尼。迪士尼主題花式溜冰的視覺饗宴

[印尼]印尼 巴淡島 旅遊 TOP 100量販超市必買商品推薦。咖啡、生活用品、泡麵

[工具]線上模擬器。簡單的硬體電路模擬小工具Falstad: Circuit Simulatior Applet

[食記]將捷金鬱金香酒店- 河畔餐廳 主餐+自助餐吃到飽心得

[軟體]PDFill - 功能強大的免費PDF處理與編輯軟體。常用功能教學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