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清末民初風格的同里古鎮之旅。遊覽彷彿有如古裝劇片場的穿越時空旅程。老街道、退思園。
看到這張封面照片,大概就知道這次也是要來介紹中國的旅遊景點,這次來到的是一個位於吳江的同里古鎮,第一次來到所謂的「古鎮」,感覺非常新鮮,當初聽到同事推薦時還不以為意,親自來到現場才發現這佔地遼闊的古樸小鎮真的非常的壯觀。
因為想要在一天之中玩得很充實,一早我就從住宿的地點出發了,爭取更多的旅遊時間,從蘇州市區可以搭蘇州地鐵抵達同里站,再就近轉搭公車或是計程車。以交通易達性來說,同里算是比較容易抵達的地方,也是這次選擇這裡的原因之一。若是蘇州地區第一名的周莊古鎮,則因為鄰近沒有地鐵,若要前往可能要再更費點功夫,而木瀆古鎮則是距離市區最近,這個目標就先排在下一次的旅程吧。
同里古鎮位在蘇州市南邊的吳江,搭乘地鐵4號線到達同里站後,需要搭乘巴士或是計程車接駁。我當日抵達同里後,在車站旁的公車亭看到了同里古鎮的服務區,在這裡剛好有接駁巴士,而且現場買票是88元含來回車費(原價是100元)。
同里古鎮是一個佔地廣過的鎮上,星羅棋布的很多景點,進入每個景點的時候通常都會在門口做驗票,建議可以買一日套票,在一整天的時間中就可以任意的出入園區中的大小景點,也讓旅程可以順利進行。
在我購票的時候有拿到一份同理古鎮群的參觀指南,步行路線圖就如下照片。其中暗綠色的區域算是比較精華的觀光地區,街道上也充滿著賣食物以及觀光商品的小攤販,就像我們常見的老街一樣。
中間亮綠色的部分就是需要門票的景點,在每個入口區域都會檢驗套票內容,憑票入場,除了被暗綠色範圍中所框住的區域之外,在外面白色的區域也是有部分的景點,只是距離都會相對比較遠一點,如果有想要將他們規劃在旅遊行程上,就一定要抓好旅程的時間。據我所知位在東方的羅星洲應該算是最遠的景點,而且還要轉乘搭船,所以要去的話是被要把時間、距離因素考慮進去。
這個接駁巴士會從同里古鎮北方的停車場放人,大約就是同里古鎮的後門,抵達後可以一路從後門玩到前門再離開。購買這張票包含來回車票,回程如果要搭乘是在原處上車,不過末班車是17:30,要搭乘的話需要抓好上車時間,不過我認為搭的人應該會不少,且末班車時間有點早,所以我還是選擇玩晚一點搭計程車回地鐵站。
從北門停車場出入口進入時,有通過剪票口,憑票入場。離開時從南出入口離開並沒有經過任何剪票區,如果從南出口進入古鎮區,應該是不用購票的。但是進入到古鎮內的古蹟園林或是售票景點,都是會查驗門票並打洞標記的,我覺得如果不看這些售票景點,同里的街景應該很快就沒有吸引力了,因此來到同里古鎮,買票會比較有看頭。
同里古鎮就像是一個彙集眾多老街、古蹟的觀光區。古鎮中有許多景點,像是古宅、園林、紀念館,大多保留了清末民初的建築風格,非常值得一遊,從官方介紹來看,最具有知名度的就是退思園,位在整個古鎮中心的黃金地段,是這裡的必遊景點,而古鎮內的景點大約一整天可以全部逛完,如果逛不完,多來一天也是值得的。
寬闊的水道縱橫在整個園區之中,不時可以看到舟船行駛在其中,往來個岸邊區域則會有各式各樣的小橋坐落在四處。後方停車場周遭的區域人潮相對地少,看起來像是寧靜的小鎮街區,越往中心處走,人潮也隨之變多,變得更熱鬧一點。
同里古鎮主打千年古鎮,這裡至今好像依然還有居民,不單純只是一個觀光園區,建築大多是近百年來的清末、民初風格建築,偶有翻修翻新,但保持古鎮風格,不會看到現代化的建築,非常難能可貴。走在同里接區,隨處可見的是座椅以及帳篷,任何一處都是一間小小的餐廳,找個好位置能夠品嘗當地的特色菜,很吸引當地的遊客,但格主自己隻身前往,無心覓食,看看其他人桌上的餐點,其實還挺有趣的。
這是此趟旅程第一個觀賞景點,王紹鏊紀念館就在同里古鎮的街區上,看起來就像是一間當地人的古厝。身為台灣人的我們不認識這位先生其實很正常,因為他是20世紀的人,主要得生平貢獻大多數與共產黨有關,所以台灣人當然不知曉囉。屏除這裡的人文歷史背景,這裡的建築風格還有地緣歷史也是非常具有參觀價值的一部分,路過的旅客都會特意進去看看這種現在不容易見到的古典中國民房。
這間紀念館平面面積不大,就像是一個尋常人家的建築,建築本身呈現二層樓建築,可以透過房子內狹小的樓梯通道上下樓,在建築物內部的牆面上有著各式各樣房間主人王紹鏊的生平簡介,以及相關的貢獻與歷史事件,是結合清末民初建築風格與人文背景的景點。
置身其中,有點像是置身在歷史影集中的場景,感覺以如此的裝潢風格,主人應該是穿著旗袍馬褂的樣式吧,站在其中就有點穿越時空的體驗。這裡的兩層樓房舍大致上都還是木造房屋,走在其中真的會有點不太習慣,但也確實很堅固。
珍珠塔景園是一個占地比較廣大的住宅結合庭園的園區,有點類似現今有自家庭院的別墅的感覺,不過這裡現在應該沒有住人了,是以觀光為主的園區,進入後可以在園區中參觀一周,從住處一路往庭園參訪。
這裡佔地廣闊,所以在入口可以參考一下他的全景圖,主要的參觀動線是從右側的房舍區,從各廳堂一一進入,接著再從左側庭園遊覽而出,這裡全部走片可能也會需要一個鐘頭左右,算是這裡數一數二的知名景點。
這是位於照壁前的第一道門面,完全就是標準的中式建築,因為是旅遊景點,所以維護的非常整齊,看起來不像是有歲月的痕跡,又能夠有時代的感覺。
一張能夠顯現出園內輝煌氣派景色的屏風作品,也是來到這裡會看到的第一件藝術品。
在這裡的正廳左右的小廂房也是會開放參觀,只是因為只有擺設簡單的桌椅家具,因此參訪人潮並不熱絡,如果想要體驗一點點小小的清幽,可以在各處的小房間裡面體驗一下,簡單的房舍,木製的窗櫺,在裡面休憩一下會跟現代化的鋼筋水泥房間有很大的不同。
古鎮富豪風格就是在家中的房舍設計也要講究一番,看看這道進門,很明顯上頭充滿著石刻圖騰,可不是隨意的「蓋好就好」,而是經過一番「精雕細琢」的巧思才完成的藝術品。看到右邊石門上的每一層結構上,都有滿滿的雕刻內容,這在同里大戶人家中這種石門的造景非常的多,上頭有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意境。
蘭雲堂這裡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廳堂,這裡有三尊栩栩如生的蠟像佇立在大廳上,看起來非常的有意境,顯示出古代人家在廳堂的情景,不過看這男士的打扮,穿的是中國漢族服裝,但應該不是清朝時代的人家。
最後一進的大廳目前改建為一間體驗店,可以試穿古人衣服拍照。樓上則是紀念品店與排設精美的廂房,不僅可以到二樓看看高處的屋頂景致,也可以利用已經布置好的廂房,拍攝租借的衣服。但古老房舍是沒有冷氣的,如果夏天來到這裡真的會汗流浹背,能不能有足夠的忍受力穿這麼厚的衣服應該會是一大挑戰吧。
在建築物的後段,有一區是家中的餐廳與爐灶區域,看起來也非常有趣。下面是餐廳,比較有趣的是最靠牆邊的兩張桌子分別都是有一半嵌入牆面的。看起來只用了一張桌子的空間,多了兩張桌子的感覺。
這是爐灶,現在不能真的使用他,不過還是將他展示出來供旅客參觀,一旁掛著的裝飾食材,看起來就像真的一樣,不過是假的。
宗祠這裡是珍珠塔景園的一角,從一旁告示的介紹來看,這裡本事家族祭拜祖先的地方,早期曾被用來當作倉庫使用,到近年才被翻修成現在的樣貌,因為地處邊陲,這個景點的旅客流動比較少,我抵達的時候整個宗祠僅有我與管理員兩個人而已。
宗祠的結構很簡單,三面的房舍,回字型的走廊,中間置有一個非常大的三腳大鼎。除了正前方的大堂空間最大,目前有在販賣紀念品,其他左右側的房間只能從外探究內部的狀況,是不能進入的。
參觀完房舍的部分,這裡還有另一塊土地面積是庭院的景觀,占地廣闊,中間還有著大池塘景致,平日在這裡殺時間真是好不浪漫的享受。
在隱密的林間小道上坐落著一棟二層樓建築的小樓,裏頭東西不多,但是上到二樓就能夠觀看到一旁池塘上的美麗景色。
從小樓上像池塘看去,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色,如詩如畫般呈現在眼前。
下方照片的地方是戲台,應該是邀請舞班現場表演的戲台,剛好碰上有人正在拍攝假裝的在表演的照片,因此就順便借個景了。
戲台的裝潢是非常華麗的,連天花板的位置都很講究,看這天花板內部的結構與花色,真是有富麗堂皇的感覺。
在石舫內的布置,就像是一條小船的感覺,好像在乘坐著小舟,在後方有一道通往二樓的小梯,能夠看到整個水面風光。
剛剛的二層樓塔樓,就在小橋與岸邊拱橋走廊的後方,從湖邊看去他就像是一間不起眼的小樓,但從樓中看出來的景致又是如此的詩情畫意。
松后悟園在地圖上也是大面積的旅遊景點,很可惜這裡剛好在整修,看進去就是一片的工地。走近一看只會看到一群工人正在進行修復趕工,算是有點可惜,不過同里這裡的占地面積也不是蓋的,少了一個園子對這偌大的鎮上來說真的不算什麼,繼續往下走就是了。
太湖水利展示館的路口就位在同里鎮上的小路上,如果不稍加注意就會錯過的那種不起眼。蘇州地區鄰近太湖,因此太湖的整治工程與洪汛就關係著蘇州地區的農業發展,這裡主要展示的內容就是關於太湖歷史上的觀測資訊以其對周遭民生、產業的貢獻。
太湖水利同知署的壁畫,根據簡介,這裡是真的由清代的太湖水利同知衙門遺跡,經過修復後成為今日的展示館,展示內容有包含許多的歷史紀錄,非常富有知識性與歷史價值,是非常有趣的一個地方。
在這個同知衙門的遺址內的占地空間不大,如果隨意地參觀大約半小時就能夠走透透了,加入同里古鎮巡禮的行程之中,也能夠附有一點參觀老房子的趣味。
這裡保存的佔地面積其實大約就是這間房子繞一圈的空間,了解一下太湖地區的歷史,增廣一下位於這古老都市的歷史與地理知識。
江南水鄉婚俗館,從外面看起來就很像是普通的民房,有點像是普通民房改建而成的博物館,剛好位於同里中心著名的「同里三橋」的一旁,也就是這個城鎮的文化中心,這裡展示的內容為江南地區的婚禮習俗,不僅展示各種的典故、服飾,還有這種器物的收藏品,以及家庭擺設。
進入大廳就能夠感受到一番喜慶的氛圍,這裡布置的就像是在迎娶新娘時的廳堂,看起來熱鬧非凡。在這裡展示的江南地區的婚禮習俗,以及各種的典故、流程說明,還有結婚必備的各項器件這裡也看的到。
各種珍貴的歷史物件都陳列在一個個的玻璃櫥窗中,像這是新娘的上衣,顏色看起來有點黯淡,不過是如果是真品,經過數十年的陳放,顏色變得較黯淡也是在合理的範圍,但是從他的質料以及做工花紋,看起來還有點年輕的感覺。
這裡展示的右邊兩件是旗袍的部分,從這旗袍看起來,其實感覺好像挺薄的,而顏色是屬於較鮮艷的紅色、綠色,如果美麗的少婦穿起來應該會得到不錯得襯托吧。左邊的則是女用上衣,看起來並不特別,表面有花紋裝飾,但顏色就顯得有點平凡。
三寸金蓮的實物在這裡也看的到,以前都是從課本上知道三寸金蓮這個名詞,想不到實品竟然可以這麼小,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可能不到一個手掌大而已。
其實這裡我放出來的僅是冰山一角,還有各式各樣的展示文物,大部分都是精緻的精品,大多都很具有收藏的價值,也有許多可以做為傳家之寶的物品。
裝飾成喜事樣貌的廳堂。
在後方的建築就是裝飾成普通人家會有的廳堂樣貌,雖然看這個擺設,主人家可能還是有點經濟基礎,不過看起來仍像是一般地方人士家該有的裝潢型式。兩層樓的建築中,除了客廳,當然也有臥室、書房的空間。
從一樓空間看去,前方的也有著石門,同是具有精雕細琢的門面,經過時也要留意一下。
在兩條運河的匯集處,剛好形成了一個T字型水域,因此這三座橋就因此而存在,橫跨被河水切開的三個陸地區域,這裡也是同里鎮上最熱鬧的街區之一。
這次一座建於民國11年(1922年)的私人民宅,歷史上經過多次的改建,目前對外開放參觀,這裡有著名的紗帽廳,以及每一進中富有高度藝術價值的石造門牆,都是能夠讓人細細品味的地方。
房舍的部分是以兩層樓的房舍為主,內部空間寬敞,一、二樓都有各自的房間、廳堂,因為興建年代很近,因此房舍的品質維護的相當良好,大部分看起來都很新穎的感覺。每一進的石牆上也可以看見石雕的門牆,頗具藝術性。
白天時,這裡的室內主要以自然採光為主,廳堂的座椅擺設都直接面向門外,採光自然,沒有現代建築中的巨大裝飾等採光,應該可說是一種傳統中國式建築的綠色智慧,不僅室內明亮,也節省能源。
這裡原是民間地方人士的住家,除了廳堂,當然少不了臥房,在左右兩側可以找到具有寢具的臥室建築,雖然僅只在門口瀏覽,但內部的擺設、裝置一覽無遺。能夠看到古老的臥鋪、梳妝台等等的擺設。
第一進的嘉蔭堂是這裡的正廳,也是從正門進入後第一個抵達的大廳。嘉蔭堂因以內部建築精雕細琢著稱,因此留心所經過的每一分都會有意外的收穫。
嘉蔭堂的外觀並不特別顯眼,在同里鎮區中的房舍前後各有一個出入口,如果從正門進入,就可以看到他設計精美的屋簷設計,因為仿明代官員帽子上的帽翅,因此又有紗帽廳的美名。
耕樂堂位在整個同里街區的西側,門前小路緊捱著一條運河,入口處就像普通的民房一般,走進去後別有洞天,也是同時擁有房舍與園子的一座大宅邸。依照參觀路線進入後,第一站在堂樓的部分會展示著大師張正的雕塑作品,能夠趁機欣賞到各式各樣的精美雕塑,也算是參觀耕樂堂的一種物超所值的體驗。
各式各樣的雕塑作品就陳列在堂樓之中,在建築物內各廳堂都有各式各樣的作品陳列其中。雖然格主非藝術方便的專家,只能看看樂鬧,挺有趣的。
如此之大的宅邸,其實與同里鎮內其他的大宅風格相似,如果已經走過了其他的房子,應該會覺得在建築方面千篇一律,但這也就代表著一個時代的建築風格是如此演進的。然而相似卻不同,耕樂堂內還是會有園主人的一點巧思以及他的特色,需要細細品味參觀。
在參觀二樓的房舍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除了這裡大小房間非常多,擺設相當整齊之外,就是這裡實在非常的寧靜,這寧靜的感覺著實不像是一個風景觀光區該有的意境,想像如果在這裡生活起居的人,整天處在如此安靜的環境之中,真有點與世隔絕的感覺,整天不被外在環境干擾。
這是裏頭建築的廳室擺設,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普通的廳堂,但擺設、裝飾也都相當齊全,這裡的家具擺設通堂都沒有隔離線,也就是可以近距離的觀賞。
這裡是二樓的廳室,這裡就是起居臥室的地方,左側是臥鋪的位置,右側則是書房、衣櫥擺設。
臥室的部分就不能近距離接近了,床鋪的部分也都有完整的床單擺設,主要是用來陳列的家具,看不到一般尋常的私人用品。
這裡就是擺放衣櫥的位置,這個空間又像是書房擺設,同樣不能入內參觀,但是空間不大,因此可以一目了然整個環境。
參觀完室內,這裡的院子也是非常有看頭的中式園林造景,就像是自己家的後花園一般。戲台的部分當然是不能少的,看戲大戶人家少不了的娛樂活動,現在可能看不見了,不過家裡有這種戲台,感覺就是很奢華。
耕樂堂內的鴛鴦廳,正面像是一個交誼大廳有桌椅擺設,背面則是貼水而建,有一個大水塘可以觀看魚群與聆聽流水聲,是這個廳堂的一大特色。
在園子中有幾處的磚瓦比較低,可以藉此看到屋角使用的磚瓦竟也有各種的圖騰,這在建築上可不是隨便拿幾個磚瓦就放上去了,在各種小地方都是經過各種小小的用心與巧思,把這處宅邸的每一個角落都建造的有聲有色。
在這種清末民初時建造的木製中國式建築,許多都是二層樓建築,當然連接兩層樓的通道就是樓梯,只是老房子畢竟不像鋼筋水泥可以造的如此巨大,因此在空間利用上也感到很謹慎,以耕樂堂的樓梯來說,不僅橫向寬度僅一人寬,每一步的步伐大概僅有半個腳掌的距離,真的很迷你,因此上下樓梯都要特別的小心。
從池邊的二樓看台看去的景色,當天園中旅客不少,但其實還算少,逛起來很清閒。
耕樂堂大概是處與同里的邊陲,池邊的園林建築又是耕樂堂的邊陲,所以這在平時是一個很隱密的角落,我在這個閣樓中待了好一段時間都只有我一個人,享受這清靜的時候,也是很浪漫的旅遊行程。
二樓的廊道,從這裡可以也可以看到整片的院子,下面的狀況能夠一目了然。
在池塘的四周往池中看去,都能有不同的景致,這張照片看去前方就是鴛鴦廳的建築,伴著水邊而建,水中的魚群從這裡看去,時而成群結隊,時而平散在水面上,看起來非常神奇。
這是耕樂堂入口附近具有瓶口樣式的通道,這應該是最基本象徵平安的設計樣式。
退思園應該是整個同里鎮上名聲最大的旅遊景點,許多旅遊導覽網站、圖鑑都指名來到同里就一定要參觀退思園。名氣最大的退思園,成因當然可能是由於歷代主人的身分地位較高,抑或是他有獨具特色的建築造景,最後一個可能的原因也是他位在整個鎮上的中心地帶,也就是同里古鎮的黃金地段,因此往來的人潮整日都絡繹不絕,是一個超級熱門的觀廣區域。
踏入退思園的剎那,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懸掛「退思園」牌匾的茶廳,這裡又名花廳,是接待一般客人時所在的廳堂。經格主現場觀察,這是每個遊客經過時必定停下拍照的景點之一。從這個退思園大廳前進入後,就能夠開始一連串的宅邸巡禮。
蔭餘堂是退思園的正廳,根據這裡的介紹,這裡主要用途是接待高級貴賓,操辦祭祖典禮、婚喪喜事所用。這裡位於整個鎮上的正中心位置,也許經過多次的改建、翻修、維護,目前保留下來的全園面積則很有限,因此容易有種一下子就看完的感覺。退思園是同里的大院子中較為小而美的景點,雖然建築少了一些,但依然有廳堂、庭院的設計,依照參觀路線,會先將建築參觀過一次,接著才會穿過圓形的小門抵達庭院的所在地。
從這個小門穿越後,就是一片開闊的私家園林,這裡也是以一個大水塘為中心而建造的園林造景,所有的景致都畔水而建立,水中有美麗鮮豔的魚群,周圍則有退思草堂、假舟、假山等具有意境的景物。
從通往庭院的小門穿出後,會有種別有洞天、豁然開朗的感覺,這裡就是退思園內側的園景,地方不大,但可看到許多的遊客絡繹不絕的在此觀賞遊覽。
退思園中最令人難外的地方就在於水塘內的魚兒非常的靈動,看看下面鮮紅色的魚兒們時而列隊、時而分散,實在令我感到很療癒。運氣好的時候還可以看到他們在水中形成一條長長的紅色潮流,非常美麗。
退思草堂是坐落在水池邊一個最大的廳堂,在前方平台面向池水,可對庭院中的事物一覽無遺,可謂觀賞景物的絕佳好位置。
退思草堂的建築也是水岸邊最為巍峨的建築,在建築前平台可以環視全園,而他的樣貌就是如此的狀況具有一個主題建築的氣勢。
在水畔的假山上有座涼亭,可以從底下的假山中攀登上去,登上約有三層樓高的假山上,會看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景致,如果來到這裡不妨也爬上去看看。
麗則女學從簡介上看起來似乎是屬於退思園的部分,但是實際上並不是如此。麗則女學的位址在退思園後方的小路內,朝向這小路直直走就可以抵達。這裡的麗則女學當年由退思園主人建立,目的為興盛女子啟蒙教育,具有時代性的歷史意義。目前實是當時的遺址,但現已不做學校用途,似乎是旅館。
麗則女學至今已重建成其他用途,門面保留著麗則女學的字樣,到此大門後可以駐足留影,體會一下校門的感覺。若有興趣可以參考當地旅館主人逕行遊覽。
同里天元文化苑,就位在整個同里古鎮南邊主要出口旁,在套票上可以看見這個旅遊景點,也是導覽地圖上一定會標註的旅遊景點。如果順著正門往內走,就會發現它巨大的門面以及牌匾就位在路線上的右手邊。
同里天元文化苑是一個開在此處-吳江地區一個以圍棋為主題的棋院,在中庭就可以看到一個很大的圍棋棋盤格,看上去就非常的壯觀,也很吸引小孩子的目光,不時可以看到小孩在裏頭玩耍。
格主這次抵達天元文化苑後,館內展出的事物主要是與圍棋相關的內容,由於我對於圍棋這項技藝一竅不通,因此也不是很能理解其中的奧妙。由於後方的塔樓與園區正在進行整修,指此只能從玻璃窗遠遠望著這個標誌的建築,望梅止渴。
說到陳去病故居,我想大部分的人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應該也有跟我一樣的想法「這人是誰?」。主人陳去病為江蘇一帶的政治人物,主要貢獻在於清末辛亥革命,與民國初期的建國時期,詳細的貢獻在紀念館內都有完整的介紹。大部分網路上對陳去病的介紹大多是曾在國父孫中山先生身邊擔任過要職,以及他的詩人背景。
台灣人之所以對他沒什麼印象,除了江蘇地區與台灣省分差太遠之外,陳去病在政治派系與蔣介石的關係並不友善,因此在台灣所教授的歷史段落也就完全不會有這個人的記錄了。
格主抵達陳去病故居時,已非常接近下午5點,距離閉館時間大約僅有30分鐘,因此腳步飛快的在這處宅邸內參詳一番,期間不曉得是因為地處偏遠、或是此處名聲較不熱絡、抑或是時間過晚,其實參觀的人並沒有很多,大多也都是像我這樣的自助旅遊者。
在這處古厝中,大致被規劃為各種介紹陳去病生平作為、生活紀錄的紀念館,裏頭有豐富的生平簡介與文學作品,在進入大門的正前方就可以看見一座比例相當於1:1的胸像,使這裡築了建築價值外,又多了非常多的人文精華。
在整個房舍的左側,可以看見一個圓形的小門,這裡感覺別有洞天,是通往另一個部分的小門,這裡吸引我注意的是他的命名。古厝主人-陳去病,生平在民國文學組織「南社」中非常活躍,也是一位知名的文學家,因此在這裡有個命名為「綠玉青瑤之館」的地方足見文學之氣。
在入門第一進的客廳中,展示著陳去病先生的胸像,一進到客廳就能夠瞻仰主人的容貌。在這個客廳中簡要敘述了陳去病先生較廣為人知的經歷,例如結識鼎鼎大名的國父孫中山等等事蹟。
在客廳中還展示了孫中山-孫文先生的題字碑,這個題字碑依照上述說明來看,依該僅保存了部分文字,能夠看到保留下來的碑文,也是非常具有紀念價值的。
這處宅邸為二層樓建築,房舍內主要為木造材質,年久經翻修後對外開放,仍可感受到有點歷史的痕跡,踏在二樓的地板上不時可以感覺到地面的搖動以及木造材質的嘎嘎響聲,著實令人充滿戰戰兢兢的感覺。
從二樓往門口看去,這處宅邸的門面對外單調樸實,對內則是具有張牙虎爪般的飛簷,讓我感覺到他建築上一種華麗而強勢,但又具有內斂不外放的氣度。
這處故居目前內部房舍皆作為展覽陳設,在浩歌堂內則是以「陳去病文學貢獻及政文學說展覽」為主體,陳列了許多陳去病先生的文學貢獻紀錄,以及許多當時針砭政事的文章記錄,內容多元精彩,可見到民國初年時具有深厚文學實力的政治人物是如何在各種刊物上寫作、發表文章的。
在浩歌堂的四周,玻璃櫥窗內以及牆上的掛幅,展示著許多的文學作品,而一旁的小房間則是展示著書房的擺置,這座建物主要呈現長條狀的設計,房舍成左右方向延伸。
在浩歌堂一旁的房間內,陳列著陳去病先生使用過的書桌、書櫃等家具,依照這裡標示的內容,這是由陳去病的家人所捐贈的遺物,擺放至此,足具有紀念價值,也讓此處的空間陳列更具有歷史的價值。
陳去病生平經歷了清朝至民國的演變,在每個重要時期也都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寫真畫面,如此之豐富的影像史料,豐富的老照片遍佈整個房舍。不難想像當時的陳先生思想是前衛的,對於攝影接受度非常之高,也在各個人生階段上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畫面,不僅是陳先生本人還有家人及朋友,這些珍貴的歷史畫面搭配一旁的文字介紹,能夠讓參觀的遊客更快的認識陳先生的貢獻,這是我覺得這個展覽館在陳列物上設計得很好的地方。
在遠離人潮眾多的街區,很多同里的街道就像這樣的狹小單調,但同樣也是維持著相同的建築氛圍。
在整個區域中央的廣場,算是腹地最大的地方,這裡有一個中國同里影視攝製基地的大紀念碑,地下的密密麻麻的石磚上寫了許多電視電影拍攝年分,也就是以同里為場景所拍攝的影集,許多都是中國製片,台灣也許不會上映,但是起來密密麻麻的眾多的石磚看起來還真是壯觀。
因為想要在一天之中玩得很充實,一早我就從住宿的地點出發了,爭取更多的旅遊時間,從蘇州市區可以搭蘇州地鐵抵達同里站,再就近轉搭公車或是計程車。以交通易達性來說,同里算是比較容易抵達的地方,也是這次選擇這裡的原因之一。若是蘇州地區第一名的周莊古鎮,則因為鄰近沒有地鐵,若要前往可能要再更費點功夫,而木瀆古鎮則是距離市區最近,這個目標就先排在下一次的旅程吧。
同里古鎮位在蘇州市南邊的吳江,搭乘地鐵4號線到達同里站後,需要搭乘巴士或是計程車接駁。我當日抵達同里後,在車站旁的公車亭看到了同里古鎮的服務區,在這裡剛好有接駁巴士,而且現場買票是88元含來回車費(原價是100元)。
同里古鎮是一個佔地廣過的鎮上,星羅棋布的很多景點,進入每個景點的時候通常都會在門口做驗票,建議可以買一日套票,在一整天的時間中就可以任意的出入園區中的大小景點,也讓旅程可以順利進行。
在我購票的時候有拿到一份同理古鎮群的參觀指南,步行路線圖就如下照片。其中暗綠色的區域算是比較精華的觀光地區,街道上也充滿著賣食物以及觀光商品的小攤販,就像我們常見的老街一樣。
中間亮綠色的部分就是需要門票的景點,在每個入口區域都會檢驗套票內容,憑票入場,除了被暗綠色範圍中所框住的區域之外,在外面白色的區域也是有部分的景點,只是距離都會相對比較遠一點,如果有想要將他們規劃在旅遊行程上,就一定要抓好旅程的時間。據我所知位在東方的羅星洲應該算是最遠的景點,而且還要轉乘搭船,所以要去的話是被要把時間、距離因素考慮進去。
這個接駁巴士會從同里古鎮北方的停車場放人,大約就是同里古鎮的後門,抵達後可以一路從後門玩到前門再離開。購買這張票包含來回車票,回程如果要搭乘是在原處上車,不過末班車是17:30,要搭乘的話需要抓好上車時間,不過我認為搭的人應該會不少,且末班車時間有點早,所以我還是選擇玩晚一點搭計程車回地鐵站。
從北門停車場出入口進入時,有通過剪票口,憑票入場。離開時從南出入口離開並沒有經過任何剪票區,如果從南出口進入古鎮區,應該是不用購票的。但是進入到古鎮內的古蹟園林或是售票景點,都是會查驗門票並打洞標記的,我覺得如果不看這些售票景點,同里的街景應該很快就沒有吸引力了,因此來到同里古鎮,買票會比較有看頭。
同里古鎮就像是一個彙集眾多老街、古蹟的觀光區。古鎮中有許多景點,像是古宅、園林、紀念館,大多保留了清末民初的建築風格,非常值得一遊,從官方介紹來看,最具有知名度的就是退思園,位在整個古鎮中心的黃金地段,是這裡的必遊景點,而古鎮內的景點大約一整天可以全部逛完,如果逛不完,多來一天也是值得的。
寬闊的水道縱橫在整個園區之中,不時可以看到舟船行駛在其中,往來個岸邊區域則會有各式各樣的小橋坐落在四處。後方停車場周遭的區域人潮相對地少,看起來像是寧靜的小鎮街區,越往中心處走,人潮也隨之變多,變得更熱鬧一點。
同里古鎮主打千年古鎮,這裡至今好像依然還有居民,不單純只是一個觀光園區,建築大多是近百年來的清末、民初風格建築,偶有翻修翻新,但保持古鎮風格,不會看到現代化的建築,非常難能可貴。走在同里接區,隨處可見的是座椅以及帳篷,任何一處都是一間小小的餐廳,找個好位置能夠品嘗當地的特色菜,很吸引當地的遊客,但格主自己隻身前往,無心覓食,看看其他人桌上的餐點,其實還挺有趣的。
啟程的當天,早晨雖然有點飄雨,本來很擔心一整天的天氣會不會被影響,但是老天很賞臉,在抵達目的的同時,天氣就漸漸的轉向晴朗,雖然天空中仍有不少的雲氣,但是大致上都沒有下雨的跡象,真是非常的幸運。
王紹鏊紀念館
這是此趟旅程第一個觀賞景點,王紹鏊紀念館就在同里古鎮的街區上,看起來就像是一間當地人的古厝。身為台灣人的我們不認識這位先生其實很正常,因為他是20世紀的人,主要得生平貢獻大多數與共產黨有關,所以台灣人當然不知曉囉。屏除這裡的人文歷史背景,這裡的建築風格還有地緣歷史也是非常具有參觀價值的一部分,路過的旅客都會特意進去看看這種現在不容易見到的古典中國民房。
以往我們所謂的中式園林,主要都是去參觀大戶人家的庭院,但是基本上庭院是用來迎賓、玩樂、遊賞的地方,並不是主人主要居住的地方,所以我們很難在園林的眾多造景之中體會市井小民的生活常態,在同里古鎮這裡,就有非常多的古典建築是以日常起居為主的房舍,就能夠更加地體會當地的古典民情。
這間紀念館平面面積不大,就像是一個尋常人家的建築,建築本身呈現二層樓建築,可以透過房子內狹小的樓梯通道上下樓,在建築物內部的牆面上有著各式各樣房間主人王紹鏊的生平簡介,以及相關的貢獻與歷史事件,是結合清末民初建築風格與人文背景的景點。
置身其中,有點像是置身在歷史影集中的場景,感覺以如此的裝潢風格,主人應該是穿著旗袍馬褂的樣式吧,站在其中就有點穿越時空的體驗。這裡的兩層樓房舍大致上都還是木造房屋,走在其中真的會有點不太習慣,但也確實很堅固。
珍珠塔景園
珍珠塔景園是一個占地比較廣大的住宅結合庭園的園區,有點類似現今有自家庭院的別墅的感覺,不過這裡現在應該沒有住人了,是以觀光為主的園區,進入後可以在園區中參觀一周,從住處一路往庭園參訪。
這裡佔地廣闊,所以在入口可以參考一下他的全景圖,主要的參觀動線是從右側的房舍區,從各廳堂一一進入,接著再從左側庭園遊覽而出,這裡全部走片可能也會需要一個鐘頭左右,算是這裡數一數二的知名景點。
這是位於照壁前的第一道門面,完全就是標準的中式建築,因為是旅遊景點,所以維護的非常整齊,看起來不像是有歲月的痕跡,又能夠有時代的感覺。
一張能夠顯現出園內輝煌氣派景色的屏風作品,也是來到這裡會看到的第一件藝術品。
在這裡的正廳左右的小廂房也是會開放參觀,只是因為只有擺設簡單的桌椅家具,因此參訪人潮並不熱絡,如果想要體驗一點點小小的清幽,可以在各處的小房間裡面體驗一下,簡單的房舍,木製的窗櫺,在裡面休憩一下會跟現代化的鋼筋水泥房間有很大的不同。
古鎮富豪風格就是在家中的房舍設計也要講究一番,看看這道進門,很明顯上頭充滿著石刻圖騰,可不是隨意的「蓋好就好」,而是經過一番「精雕細琢」的巧思才完成的藝術品。看到右邊石門上的每一層結構上,都有滿滿的雕刻內容,這在同里大戶人家中這種石門的造景非常的多,上頭有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意境。
蘭雲堂這裡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廳堂,這裡有三尊栩栩如生的蠟像佇立在大廳上,看起來非常的有意境,顯示出古代人家在廳堂的情景,不過看這男士的打扮,穿的是中國漢族服裝,但應該不是清朝時代的人家。
最後一進的大廳目前改建為一間體驗店,可以試穿古人衣服拍照。樓上則是紀念品店與排設精美的廂房,不僅可以到二樓看看高處的屋頂景致,也可以利用已經布置好的廂房,拍攝租借的衣服。但古老房舍是沒有冷氣的,如果夏天來到這裡真的會汗流浹背,能不能有足夠的忍受力穿這麼厚的衣服應該會是一大挑戰吧。
在房舍主幹道的廳堂外,還有一些側廳,也就是像廳堂般的設計,可能是用來讀書、休閒的用途,因為不在參觀主線上,因此也能夠有更幽靜的場合能夠體驗一下這種簡單典雅的氣氛。
在建築物的後段,有一區是家中的餐廳與爐灶區域,看起來也非常有趣。下面是餐廳,比較有趣的是最靠牆邊的兩張桌子分別都是有一半嵌入牆面的。看起來只用了一張桌子的空間,多了兩張桌子的感覺。
這是爐灶,現在不能真的使用他,不過還是將他展示出來供旅客參觀,一旁掛著的裝飾食材,看起來就像真的一樣,不過是假的。
宗祠這裡是珍珠塔景園的一角,從一旁告示的介紹來看,這裡本事家族祭拜祖先的地方,早期曾被用來當作倉庫使用,到近年才被翻修成現在的樣貌,因為地處邊陲,這個景點的旅客流動比較少,我抵達的時候整個宗祠僅有我與管理員兩個人而已。
宗祠的結構很簡單,三面的房舍,回字型的走廊,中間置有一個非常大的三腳大鼎。除了正前方的大堂空間最大,目前有在販賣紀念品,其他左右側的房間只能從外探究內部的狀況,是不能進入的。
參觀完房舍的部分,這裡還有另一塊土地面積是庭院的景觀,占地廣闊,中間還有著大池塘景致,平日在這裡殺時間真是好不浪漫的享受。
在隱密的林間小道上坐落著一棟二層樓建築的小樓,裏頭東西不多,但是上到二樓就能夠觀看到一旁池塘上的美麗景色。
從小樓上像池塘看去,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色,如詩如畫般呈現在眼前。
下方照片的地方是戲台,應該是邀請舞班現場表演的戲台,剛好碰上有人正在拍攝假裝的在表演的照片,因此就順便借個景了。
戲台的裝潢是非常華麗的,連天花板的位置都很講究,看這天花板內部的結構與花色,真是有富麗堂皇的感覺。
池中造景非常多元,沿著池邊,就有著石舫、假山、小橋、涼亭、各式建築等等。沿著水畔走一圈,就可以得到各種截然不同的景致。
在石舫內的布置,就像是一條小船的感覺,好像在乘坐著小舟,在後方有一道通往二樓的小梯,能夠看到整個水面風光。
石舫二樓著景緻,與剛剛從塔樓上看到的又有不同的感覺。是一個從不同視野都能夠有不同景致的庭園設計手法,讓一個有限的空間能夠玩出更多的花樣。
在蘇州地區旅遊,假山的存在可說是稀鬆平常,在珍珠塔景園中當然也少不了假山的造景,這裡的假山說小也不小,除了可以攀登之外,下面還有一個小小的假山洞可以鑽進去,非常的有趣,只不過要小心腳下,如果失足恐怕就會全身濕了。
水畔的假山上為一座小涼亭,從另一側看上去,就像是隱藏在山林間的小洞天。
從假山往建築物看去,則是會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意境。
剛剛的二層樓塔樓,就在小橋與岸邊拱橋走廊的後方,從湖邊看去他就像是一間不起眼的小樓,但從樓中看出來的景致又是如此的詩情畫意。
水池裡養了許多的錦鯉,五彩繽紛的樣子看起來非常賞心悅目,他們搶起食物也是非常的瘋狂地,這裡也有販賣魚飼料可以讓遊客餵魚。
沿著遊園路線一路行走,從水岸的另一側看到石舫、小橋石,這裡的旅途也告一段落了,馬上就會接近出口,緊接著還有更多的景點等著參觀。在珍珠塔景園繞了這麼大一圈,看了許許多多的景致,其實只是整個同里古鎮的冰山一角,整個同里古鎮的參觀資源可說是多到難以計量的。
松后悟園
松后悟園在地圖上也是大面積的旅遊景點,很可惜這裡剛好在整修,看進去就是一片的工地。走近一看只會看到一群工人正在進行修復趕工,算是有點可惜,不過同里這裡的占地面積也不是蓋的,少了一個園子對這偌大的鎮上來說真的不算什麼,繼續往下走就是了。
太湖水利展示館
太湖水利展示館的路口就位在同里鎮上的小路上,如果不稍加注意就會錯過的那種不起眼。蘇州地區鄰近太湖,因此太湖的整治工程與洪汛就關係著蘇州地區的農業發展,這裡主要展示的內容就是關於太湖歷史上的觀測資訊以其對周遭民生、產業的貢獻。
太湖水利同知署的壁畫,根據簡介,這裡是真的由清代的太湖水利同知衙門遺跡,經過修復後成為今日的展示館,展示內容有包含許多的歷史紀錄,非常富有知識性與歷史價值,是非常有趣的一個地方。
在這個同知衙門的遺址內的占地空間不大,如果隨意地參觀大約半小時就能夠走透透了,加入同里古鎮巡禮的行程之中,也能夠附有一點參觀老房子的趣味。
這裡保存的佔地面積其實大約就是這間房子繞一圈的空間,了解一下太湖地區的歷史,增廣一下位於這古老都市的歷史與地理知識。
江南水鄉婚俗館
江南水鄉婚俗館,從外面看起來就很像是普通的民房,有點像是普通民房改建而成的博物館,剛好位於同里中心著名的「同里三橋」的一旁,也就是這個城鎮的文化中心,這裡展示的內容為江南地區的婚禮習俗,不僅展示各種的典故、服飾,還有這種器物的收藏品,以及家庭擺設。
進入大廳就能夠感受到一番喜慶的氛圍,這裡布置的就像是在迎娶新娘時的廳堂,看起來熱鬧非凡。在這裡展示的江南地區的婚禮習俗,以及各種的典故、流程說明,還有結婚必備的各項器件這裡也看的到。
各種珍貴的歷史物件都陳列在一個個的玻璃櫥窗中,像這是新娘的上衣,顏色看起來有點黯淡,不過是如果是真品,經過數十年的陳放,顏色變得較黯淡也是在合理的範圍,但是從他的質料以及做工花紋,看起來還有點年輕的感覺。
這裡展示的右邊兩件是旗袍的部分,從這旗袍看起來,其實感覺好像挺薄的,而顏色是屬於較鮮艷的紅色、綠色,如果美麗的少婦穿起來應該會得到不錯得襯托吧。左邊的則是女用上衣,看起來並不特別,表面有花紋裝飾,但顏色就顯得有點平凡。
三寸金蓮的實物在這裡也看的到,以前都是從課本上知道三寸金蓮這個名詞,想不到實品竟然可以這麼小,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可能不到一個手掌大而已。
其實這裡我放出來的僅是冰山一角,還有各式各樣的展示文物,大部分都是精緻的精品,大多都很具有收藏的價值,也有許多可以做為傳家之寶的物品。
裝飾成喜事樣貌的廳堂。
在後方的建築就是裝飾成普通人家會有的廳堂樣貌,雖然看這個擺設,主人家可能還是有點經濟基礎,不過看起來仍像是一般地方人士家該有的裝潢型式。兩層樓的建築中,除了客廳,當然也有臥室、書房的空間。
從一樓空間看去,前方的也有著石門,同是具有精雕細琢的門面,經過時也要留意一下。
同里三橋
同里三橋的位置就在整個鎮的中心處,也是文化的中心,三座橋分別以太平、吉利、長慶命名,這三座橋分別橫跨在這裡的三條水道上,是通往各個方向的必經之橋。相傳同里人每逢喜事就會來走這三座橋,有著祈福的功能。如果來到這裡,一定要一次將三座橋都走過,才能算是完美的旅程。在兩條運河的匯集處,剛好形成了一個T字型水域,因此這三座橋就因此而存在,橫跨被河水切開的三個陸地區域,這裡也是同里鎮上最熱鬧的街區之一。
在同里三橋的兩岸上,有著許多臨時搭建的帳篷以及座位,不時可以看到許多人在此用餐,其實桌上大部分都放著菜單,只要坐下就可以跟一旁的服務人員點餐,這裡的餐點主要是以合菜為主,在這裡行經的時候看到許多家庭一齊出遊的旅客在此用餐,看起來樂鬧非凡。(不過我隻身前往,並沒有在此用餐)
嘉蔭堂
這次一座建於民國11年(1922年)的私人民宅,歷史上經過多次的改建,目前對外開放參觀,這裡有著名的紗帽廳,以及每一進中富有高度藝術價值的石造門牆,都是能夠讓人細細品味的地方。
房舍的部分是以兩層樓的房舍為主,內部空間寬敞,一、二樓都有各自的房間、廳堂,因為興建年代很近,因此房舍的品質維護的相當良好,大部分看起來都很新穎的感覺。每一進的石牆上也可以看見石雕的門牆,頗具藝術性。
白天時,這裡的室內主要以自然採光為主,廳堂的座椅擺設都直接面向門外,採光自然,沒有現代建築中的巨大裝飾等採光,應該可說是一種傳統中國式建築的綠色智慧,不僅室內明亮,也節省能源。
說到這裡的室內空間也是非常的特別,有別於許多常見的歷史園林古蹟僅有單層樓建築,這裡的建築是二層樓建築,而每一層樓的高度都有挑高的感覺,是內部空間看起來是非常的寬敞,看起來就有心胸寬闊的感覺,挑高的天花板營造出非常闊氣的氛圍。
這裡原是民間地方人士的住家,除了廳堂,當然少不了臥房,在左右兩側可以找到具有寢具的臥室建築,雖然僅只在門口瀏覽,但內部的擺設、裝置一覽無遺。能夠看到古老的臥鋪、梳妝台等等的擺設。
特寫這個具有豐富雕塑素材的石門,上頭的雕刻內容不多是參照中國經典故事為主、或具有相關特殊意義的傳統圖騰,這類的裝飾雕塑門牆,在同里園區內有相當多的數量,也是這裡傳統文化的象徵。
第一進的嘉蔭堂是這裡的正廳,也是從正門進入後第一個抵達的大廳。嘉蔭堂因以內部建築精雕細琢著稱,因此留心所經過的每一分都會有意外的收穫。
嘉蔭堂的外觀並不特別顯眼,在同里鎮區中的房舍前後各有一個出入口,如果從正門進入,就可以看到他設計精美的屋簷設計,因為仿明代官員帽子上的帽翅,因此又有紗帽廳的美名。
耕樂堂
各式各樣的雕塑作品就陳列在堂樓之中,在建築物內各廳堂都有各式各樣的作品陳列其中。雖然格主非藝術方便的專家,只能看看樂鬧,挺有趣的。
如此之大的宅邸,其實與同里鎮內其他的大宅風格相似,如果已經走過了其他的房子,應該會覺得在建築方面千篇一律,但這也就代表著一個時代的建築風格是如此演進的。然而相似卻不同,耕樂堂內還是會有園主人的一點巧思以及他的特色,需要細細品味參觀。
這裡的建築為兩層樓的建自清代時期,目前在樓中可以看到許多修繕後的痕跡,落大的宅子也許的多房舍,在維護方面勢必也是相當的耗時耗人,可見目前展覽單位的用心經營。從二樓窗外可看見這裡也有充滿雕塑的石門,而屋簷的造型也是吸引我的目光的焦點,很少見到屋簷會這樣平整的切開為左、中、右三段,結合成一個寬闊平整的大房舍。
在參觀二樓的房舍時,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除了這裡大小房間非常多,擺設相當整齊之外,就是這裡實在非常的寧靜,這寧靜的感覺著實不像是一個風景觀光區該有的意境,想像如果在這裡生活起居的人,整天處在如此安靜的環境之中,真有點與世隔絕的感覺,整天不被外在環境干擾。
這是裏頭建築的廳室擺設,看起來就像是一個普通的廳堂,但擺設、裝飾也都相當齊全,這裡的家具擺設通堂都沒有隔離線,也就是可以近距離的觀賞。
這裡是二樓的廳室,這裡就是起居臥室的地方,左側是臥鋪的位置,右側則是書房、衣櫥擺設。
臥室的部分就不能近距離接近了,床鋪的部分也都有完整的床單擺設,主要是用來陳列的家具,看不到一般尋常的私人用品。
這裡就是擺放衣櫥的位置,這個空間又像是書房擺設,同樣不能入內參觀,但是空間不大,因此可以一目了然整個環境。
參觀完室內,這裡的院子也是非常有看頭的中式園林造景,就像是自己家的後花園一般。戲台的部分當然是不能少的,看戲大戶人家少不了的娛樂活動,現在可能看不見了,不過家裡有這種戲台,感覺就是很奢華。
耕樂堂內的鴛鴦廳,正面像是一個交誼大廳有桌椅擺設,背面則是貼水而建,有一個大水塘可以觀看魚群與聆聽流水聲,是這個廳堂的一大特色。
耕樂堂後的水塘,四邊夾著各式的走廊以及休憩小樓,都是可以走動參觀的地方,同樣也是可以在非常有限的空間中,從四面八方著手,營造出各種不同視覺效果的景致,非常的美觀又看不膩。
在園子中有幾處的磚瓦比較低,可以藉此看到屋角使用的磚瓦竟也有各種的圖騰,這在建築上可不是隨便拿幾個磚瓦就放上去了,在各種小地方都是經過各種小小的用心與巧思,把這處宅邸的每一個角落都建造的有聲有色。
在這種清末民初時建造的木製中國式建築,許多都是二層樓建築,當然連接兩層樓的通道就是樓梯,只是老房子畢竟不像鋼筋水泥可以造的如此巨大,因此在空間利用上也感到很謹慎,以耕樂堂的樓梯來說,不僅橫向寬度僅一人寬,每一步的步伐大概僅有半個腳掌的距離,真的很迷你,因此上下樓梯都要特別的小心。
從池邊的二樓看台看去的景色,當天園中旅客不少,但其實還算少,逛起來很清閒。
耕樂堂大概是處與同里的邊陲,池邊的園林建築又是耕樂堂的邊陲,所以這在平時是一個很隱密的角落,我在這個閣樓中待了好一段時間都只有我一個人,享受這清靜的時候,也是很浪漫的旅遊行程。
二樓的廊道,從這裡可以也可以看到整片的院子,下面的狀況能夠一目了然。
在池塘的四周往池中看去,都能有不同的景致,這張照片看去前方就是鴛鴦廳的建築,伴著水邊而建,水中的魚群從這裡看去,時而成群結隊,時而平散在水面上,看起來非常神奇。
這是耕樂堂入口附近具有瓶口樣式的通道,這應該是最基本象徵平安的設計樣式。
退思園
退思園應該是整個同里鎮上名聲最大的旅遊景點,許多旅遊導覽網站、圖鑑都指名來到同里就一定要參觀退思園。名氣最大的退思園,成因當然可能是由於歷代主人的身分地位較高,抑或是他有獨具特色的建築造景,最後一個可能的原因也是他位在整個鎮上的中心地帶,也就是同里古鎮的黃金地段,因此往來的人潮整日都絡繹不絕,是一個超級熱門的觀廣區域。
踏入退思園的剎那,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懸掛「退思園」牌匾的茶廳,這裡又名花廳,是接待一般客人時所在的廳堂。經格主現場觀察,這是每個遊客經過時必定停下拍照的景點之一。從這個退思園大廳前進入後,就能夠開始一連串的宅邸巡禮。
蔭餘堂是退思園的正廳,根據這裡的介紹,這裡主要用途是接待高級貴賓,操辦祭祖典禮、婚喪喜事所用。這裡位於整個鎮上的正中心位置,也許經過多次的改建、翻修、維護,目前保留下來的全園面積則很有限,因此容易有種一下子就看完的感覺。退思園是同里的大院子中較為小而美的景點,雖然建築少了一些,但依然有廳堂、庭院的設計,依照參觀路線,會先將建築參觀過一次,接著才會穿過圓形的小門抵達庭院的所在地。
從這個小門穿越後,就是一片開闊的私家園林,這裡也是以一個大水塘為中心而建造的園林造景,所有的景致都畔水而建立,水中有美麗鮮豔的魚群,周圍則有退思草堂、假舟、假山等具有意境的景物。
從通往庭院的小門穿出後,會有種別有洞天、豁然開朗的感覺,這裡就是退思園內側的園景,地方不大,但可看到許多的遊客絡繹不絕的在此觀賞遊覽。
退思草堂是坐落在水池邊一個最大的廳堂,在前方平台面向池水,可對庭院中的事物一覽無遺,可謂觀賞景物的絕佳好位置。
退思草堂的建築也是水岸邊最為巍峨的建築,在建築前平台可以環視全園,而他的樣貌就是如此的狀況具有一個主題建築的氣勢。
在水畔的假山上有座涼亭,可以從底下的假山中攀登上去,登上約有三層樓高的假山上,會看到一種截然不同的景致,如果來到這裡不妨也爬上去看看。
看完了我對退思園的簡介,文化內涵、典故部分也許我的體會不甚豐富,園區的建築、占地其實只要進去過就能一目了然,由於位於整個同里中心的最精華地段,來往的旅客絡繹不絕,時時都可以看到許多的人潮。但要說園子的豐富度、可玩性、以及面積,其實我更愛珍珠塔景園、耕樂堂。對於旅客來說,都參觀過才會有比較的資源,因此我還是會建議來到這裡可以把所以的景點都走走看看的旅遊過一次。
麗則女學
麗則女學從簡介上看起來似乎是屬於退思園的部分,但是實際上並不是如此。麗則女學的位址在退思園後方的小路內,朝向這小路直直走就可以抵達。這裡的麗則女學當年由退思園主人建立,目的為興盛女子啟蒙教育,具有時代性的歷史意義。目前實是當時的遺址,但現已不做學校用途,似乎是旅館。
麗則女學至今已重建成其他用途,門面保留著麗則女學的字樣,到此大門後可以駐足留影,體會一下校門的感覺。若有興趣可以參考當地旅館主人逕行遊覽。
同里天元文化苑
同里天元文化苑,就位在整個同里古鎮南邊主要出口旁,在套票上可以看見這個旅遊景點,也是導覽地圖上一定會標註的旅遊景點。如果順著正門往內走,就會發現它巨大的門面以及牌匾就位在路線上的右手邊。
同里天元文化苑是一個開在此處-吳江地區一個以圍棋為主題的棋院,在中庭就可以看到一個很大的圍棋棋盤格,看上去就非常的壯觀,也很吸引小孩子的目光,不時可以看到小孩在裏頭玩耍。
格主這次抵達天元文化苑後,館內展出的事物主要是與圍棋相關的內容,由於我對於圍棋這項技藝一竅不通,因此也不是很能理解其中的奧妙。由於後方的塔樓與園區正在進行整修,指此只能從玻璃窗遠遠望著這個標誌的建築,望梅止渴。
陳去病故居
陳去病的故居地點就比較特殊一點,如果參照同里古鎮區的遊覽地圖,會發現它位於小鎮區域外,位在邊陲的地段上。但實際上也就真的如此,為了要前往陳去病故居這個景點,我看著手中的高德地圖漫步行走,走到了一區很不像是觀光區的普通住宅區,越走越心虛同時,才在不起眼的小路上發現通往陳去病故居的路牌,真是令人感動萬分。
說到陳去病故居,我想大部分的人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應該也有跟我一樣的想法「這人是誰?」。主人陳去病為江蘇一帶的政治人物,主要貢獻在於清末辛亥革命,與民國初期的建國時期,詳細的貢獻在紀念館內都有完整的介紹。大部分網路上對陳去病的介紹大多是曾在國父孫中山先生身邊擔任過要職,以及他的詩人背景。
台灣人之所以對他沒什麼印象,除了江蘇地區與台灣省分差太遠之外,陳去病在政治派系與蔣介石的關係並不友善,因此在台灣所教授的歷史段落也就完全不會有這個人的記錄了。
格主抵達陳去病故居時,已非常接近下午5點,距離閉館時間大約僅有30分鐘,因此腳步飛快的在這處宅邸內參詳一番,期間不曉得是因為地處偏遠、或是此處名聲較不熱絡、抑或是時間過晚,其實參觀的人並沒有很多,大多也都是像我這樣的自助旅遊者。
在這處古厝中,大致被規劃為各種介紹陳去病生平作為、生活紀錄的紀念館,裏頭有豐富的生平簡介與文學作品,在進入大門的正前方就可以看見一座比例相當於1:1的胸像,使這裡築了建築價值外,又多了非常多的人文精華。
在整個房舍的左側,可以看見一個圓形的小門,這裡感覺別有洞天,是通往另一個部分的小門,這裡吸引我注意的是他的命名。古厝主人-陳去病,生平在民國文學組織「南社」中非常活躍,也是一位知名的文學家,因此在這裡有個命名為「綠玉青瑤之館」的地方足見文學之氣。
在入門第一進的客廳中,展示著陳去病先生的胸像,一進到客廳就能夠瞻仰主人的容貌。在這個客廳中簡要敘述了陳去病先生較廣為人知的經歷,例如結識鼎鼎大名的國父孫中山等等事蹟。
在客廳中還展示了孫中山-孫文先生的題字碑,這個題字碑依照上述說明來看,依該僅保存了部分文字,能夠看到保留下來的碑文,也是非常具有紀念價值的。
這處宅邸為二層樓建築,房舍內主要為木造材質,年久經翻修後對外開放,仍可感受到有點歷史的痕跡,踏在二樓的地板上不時可以感覺到地面的搖動以及木造材質的嘎嘎響聲,著實令人充滿戰戰兢兢的感覺。
從二樓往門口看去,這處宅邸的門面對外單調樸實,對內則是具有張牙虎爪般的飛簷,讓我感覺到他建築上一種華麗而強勢,但又具有內斂不外放的氣度。
這處故居目前內部房舍皆作為展覽陳設,在浩歌堂內則是以「陳去病文學貢獻及政文學說展覽」為主體,陳列了許多陳去病先生的文學貢獻紀錄,以及許多當時針砭政事的文章記錄,內容多元精彩,可見到民國初年時具有深厚文學實力的政治人物是如何在各種刊物上寫作、發表文章的。
在浩歌堂的四周,玻璃櫥窗內以及牆上的掛幅,展示著許多的文學作品,而一旁的小房間則是展示著書房的擺置,這座建物主要呈現長條狀的設計,房舍成左右方向延伸。
在浩歌堂一旁的房間內,陳列著陳去病先生使用過的書桌、書櫃等家具,依照這裡標示的內容,這是由陳去病的家人所捐贈的遺物,擺放至此,足具有紀念價值,也讓此處的空間陳列更具有歷史的價值。
穿過「綠玉青瑤之館」的小門來到這棟堂樓的正廳,從這裡展出的內容較偏向陳去病的家庭生活與許多的相片紀錄。在這個大廳內還可以看到脈絡清晰的陳氏家族世系表,從陳氏家族的結構與活動中更認識這個在文壇與政治界擁有傑出表現的人物。
在這個建築物內,有著與尋常人家很相似的家具擺設,就像是一個住家般,有客廳、有臥室、有書房。而在這裡的每一分牆面上,可以找到許多與陳去病有關的相片記錄,人生各階段的照片、合影,家族內的照片等等,素材非常的豐富。
這裡的臥房就像是普通市井小民一班的寢具,已經開始較為現代化,也有點偏向西化實用取向的感覺,床鋪的部分也都完整的陳列日常的生活情景,與同里古鎮內古老中國風已經有點不一樣了。
陳去病生平經歷了清朝至民國的演變,在每個重要時期也都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寫真畫面,如此之豐富的影像史料,豐富的老照片遍佈整個房舍。不難想像當時的陳先生思想是前衛的,對於攝影接受度非常之高,也在各個人生階段上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畫面,不僅是陳先生本人還有家人及朋友,這些珍貴的歷史畫面搭配一旁的文字介紹,能夠讓參觀的遊客更快的認識陳先生的貢獻,這是我覺得這個展覽館在陳列物上設計得很好的地方。
在陳去病故居參觀時就可以發現這裡的人潮與名氣不比同里鎮內的知名景點,而地理位置也距離同里古鎮中心較遠,相對地比較不受到旅客的重視。也許是這個緣故,這裡建築年代雖然較晚,但是房舍維護的精緻程度較稍微有點不完美,圍牆外可以看見大多數的外觀有掉漆的狀況,雖然這並不影響旅遊與參觀的品質,但仍希望不會對房舍的維護造成影響。
同里古鎮的街區
同里鎮上各處的景點都非常的具有歷史特色,看得出時代的痕跡,而其實在這裡,只要踏入古鎮的範圍,就是充滿歷史味的區域,彷彿穿越時空的感覺,但這不是在演戲、片場,是真實存在的地方。
要到此參觀,最重要的一定是要認知到這裏的佔地面積是非常大的,與其他蘇州知名景點相比(ex: 拙政園、虎丘、留園、寒山寺),可說是螞蟻比大象一般的落差,因為這裡並非一個單一個園林宅邸,而是一個聚落集合,因此規劃同里行程,就一定要將預估的旅遊時間拉長。建議是可以規劃一整天的行程,早一點抵達同理,從早到晚的旅遊行程、膳食,都可以在同里這個城鎮中找到方向,是一個很全方位的商業觀光景點。
在進入同里鎮上後,基本上車輛會進行管制,雖然偶爾可能換看到電瓶車在裏頭穿梭,亂按喇叭,但是基本上都是以行人為主的小路。建築風格都還是維持著中國式風格,裡面都是各式的店面、住家,雖然建築年代不可考,也有可能是近幾年才蓋的,但是來這裡能夠體驗到濃濃的中國風。
在遠離人潮眾多的街區,很多同里的街道就像這樣的狹小單調,但同樣也是維持著相同的建築氛圍。
在整個區域中央的廣場,算是腹地最大的地方,這裡有一個中國同里影視攝製基地的大紀念碑,地下的密密麻麻的石磚上寫了許多電視電影拍攝年分,也就是以同里為場景所拍攝的影集,許多都是中國製片,台灣也許不會上映,但是起來密密麻麻的眾多的石磚看起來還真是壯觀。
這個石造路面的廣場,如果從南邊的大門口直接筆直的進入鎮區,就會抵達這裡,因為我是從北面進入,因此這是我最後才抵達的地方。
雖說整個鎮上都是觀光區域,但較邊陲的地帶,人潮自然也會少很多,例如下面這個地方就是在同里的西南側的街道,此處並無太多的景點與商店,因此感覺起來比較冷清,如果希望能夠欣賞人潮較少的街道風光,越是外側的街道就越是適合。
經過這間老薑糖時碰巧看見了老闆正在熱血演出拉薑糖的過程。還記得在平將路上看到拉薑糖表演時,一旁貼著禁止拍攝,因此作罷,這裡的似乎沒有禁止大家拍攝,反而看到很多人聚集圍觀,真是非常熱血沸騰,讓我都忍不住掏錢買來吃吃看了。這個拉出來的薑糖口感有點類似我們熟悉的古老點心-糖蔥,甜甜的糖味中因為有許多拉出來的空氣,因此相當酥脆,淡淡的薑味感覺不辣不嗆,甜甜的塘中有淡淡的薑香味,是很好吃的點心。
同里鎮上的房舍有許多都小小的,如果改建成餐廳其實容量也很有限,這裡的河道兩旁就可以看到非常多臨時搭建的帳篷,裏頭已經擺放了桌椅餐具,可說是一種行動式餐廳座位,在露天雅座進行用餐,還有帳篷可以遮陽,看著河道上來來往往的小船好不愜意。餐點的部分看起來都是與商家點餐後,就會有商家服務人員送上來,樣式看起來挺多元的。
在同里的入口處,有幾條比較大的河道,如果喜歡看河岸風光,則這裡會是一種比較好的選擇,看寬敞的河道上,兩旁樹蔭的倒影,看起來真的很美麗。與城鎮內交錯縱橫的小運河比起來,又是一種截然不同的景致,這些大、小運河組合而成,就是建構傳統江南水鄉生態的基礎。
這一整日的同里古鎮巡禮,四處遊覽走了一整天,著實挺累人的,但也紮紮實實的體驗到這座古老城鎮的魅力。期待下次來到蘇州,能夠再看看其他的古鎮風貌,體會這種典雅優閒的浪漫。
留言
張貼留言